close
人呀,每天大多數的時間都在看不見自己樣子的時候前進。
於是我們有空就照鏡子,不是為了看清自己的樣子,而是別人看自己的樣子。
於是我們知道平時所見的每個人,燦笑時不一定開心,哭泣時不一定悲傷。
日子久了,我們漸漸麻木,漸漸不認識從鏡子裡面看見的,到底是誰。
於是,我們追求在別人身上感受到的熟悉感,感覺像是那個曾經的自己。
透過閱讀別人的故事,才能喚醒起自己一路上經驗的那些義無反顧的美好,
還有跌跌撞撞的傷痛。也許我們從他人身上,才能客觀的看見真實的自己。
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總是希望被瞭解、被看見,因我們試圖相信,
對方可以感受到自己遍體鱗傷的身軀蘊含著多麼沈重的靈魂,
而在這世上,我們並不孤單。
那種與自己共同分擔情緒所帶來的療癒感,叫做同理心,也叫做知己,知道自己。
於是我開始寫作,僅僅是基於如此自私的夢想:我想找到知己。
我想被他人看見我在寫著每個不同人的故事,
或許其中一個或多個故事會讓他們看到自己曾經的模樣,找回他們自己。
但最重要的是,我想知道最純粹的自己,到底長成什麼樣子。
我從來看不清,於是只能透過寫著別人的故事尋找自己。
我希望,透過別人身上看到的我會是真誠、溫柔而堅定的模樣。
這,正是過往台灣人給人的美好模樣,那看似遺失的美好。
所以我來,我寫,我存在; 歡迎您一同用熱心、冷眼、溫暖台灣。
全站熱搜